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

臺灣的邊政研究七十年 - 劉學銚

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由多民族所共同建構而成,由以華夏系為主幹,融合東夷、百越、荊吳諸系民族,形成早期的漢人,並成為中國民族之主體.

之後不停與四周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互相混融,使漢人的內含隨不同時代而擴增,越至近代其內含越多元.

同樣的,也有許多漢人在不同時代融入四周邊疆地區各少數民族之中,因此,在中國大地上五十幾個民族(含漢人)形成「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」的混融情勢.

這是史實,無需諱言,也不容否定!

 基此,邊疆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歷史、語文、地理、習俗、宗教信仰、傳統政治制度⋯⋯,無一不是中國歷史、政治的一部分. 總以「邊政」或「邊事」名.

清初國力尚強,及至乾嘉之後,歐西諸國拜工業革命之賜,工商業突飛猛進,以其船堅炮利,在非、亞、南北美各洲廣掠殖民地,形成帝國主義。

而中國在乾嘉之後,工商業停滯不前,遂成為歐西帝國主義者侵掠之目標,侵城掠地莫不起於海陸兩疆。

中國在被凌虐之餘,始覺知邊疆關乎國家之盛衰與興亡,遂有魏源、張穆、何秋濤⋯⋯起而研究邊疆,迨至晚清民初,邊疆問題更形嚴峻,上世紀三十年代諸多諸識之士奔走呼喚成立研究邊疆社團、出版有關邊政刊物.

惜未幾,國共內爭,國民政府敗逃臺灣,有頗多邊族政教領導人士與邊政學者以及曾在邊疆工作之漢人,隨政府播遷來臺。

而政府遷臺之初雖大幅縮減編制,但行政院仍保留蒙藏委員會,未幾政治大學在臺復校,即設有邊政學系,用示政府對蒙藏邊疆之重視。

而隨政府來臺之邊政學者及曾在新疆等邊地工作者,也不忘初衷,繼續籌組有關邊疆社團,或出版專書、或發行刊物,意在喚起國人重視邊疆,其中頗有可觀者。 

2017年末蒙藏委員會組織法廢除,至此蒙藏委員會正式走入歷史,然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播來臺近七十年,有關臺灣的邊政研究及蒙藏委員會之重要措施與裁撤始末,卻極有必要加以「盤點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